公司新聞
“師徒制”——北方重工頻出工匠的重要橋梁
日前,中國重機工業協會聯合北方重工等國內重機行業頭部企業,開展“工匠大講堂”直播活動。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遼寧工匠”馬超,代表北方重工第一次登上了重機行業在全國的大講堂,引起全行業廣泛關注。
“我特別感謝我的師傅,是他提著耳根子教導我,讓我快速提升技能,才有了如今傳播工匠精神的機會。”面對記者,馬超感慨萬千。
師傅帶徒弟的“師徒制”,使北方重工催生出了一批像馬超這樣的工匠。
工匠精神傳承一代又一代
“再跟大伙兒強調一下,遇到難活兒、急活兒,要請教各個床子的師傅們,別自己低頭干,這樣咱們墻上的‘工人先鋒號’牌子會越擦越亮。”一大早,大件機加車間機加二班班長胡劍鋒趁著班前會,給班組員工鼓勁。
“師傅剛退休的時候,我還不太想干班長,總是擔心帶不好隊伍,砸了咱們班組的招牌,給師傅丟臉。”胡劍鋒口中的師傅名叫孫柏成,曾經是遼寧省勞動模范和遼寧省首批“大工匠”。“我們班好多人都跟我師傅學過手藝,他從來不藏著掖著。剛上班那會兒,師傅手把手教我怎么裝夾、怎么找正、怎么對刀,什么樣的工件用什么樣的刀具……他給我們班打了個好底子。”胡劍鋒接手班組后,繼承發揚了孫柏成的工匠精神,還破解了大型工件孔距精準定位加工等眾多難題,大幅度提高了效率。
“我也要跟師傅學習,多積累經驗,然后跟班組里的年輕工人分享。”胡劍鋒說。
工匠精神的傳承,在北方重工是一種融入血脈的文化。
師傅毫無保留把技術傳給徒弟
王永鑫是北方重工的一名鉗工高級技師,在裝配鉗工崗位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工作了三十余年,完成技術攻關、技術改造、技術發明等200余項,創造價值2000多萬元。先后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遼寧工匠”、“盛京大工匠”等多項榮譽。用他自己的話講,他替自己的師傅露臉了。
2020年,省級“王永鑫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式建立。在這里,他帶領徒弟們開啟了技術攻關、創新創效的新征程。
為了讓徒弟們全面掌握機械加工理論、基礎應用加工等相關知識,王永鑫一有時間就琢磨培訓方案,他還將自己總結出來的絕技、絕招,毫無保留地編寫在培訓教材里,手把手地教給徒弟們。通過“師帶徒”、師徒結對子攻關等形式,王永鑫帶的24個徒弟中,涌現出7名高級技師、5名技師和12名高級工,這些人已經成長為北方重工各個崗位上的生產骨干。
師帶徒讓年輕人更快成長
北方重工是一家具備礦山、冶金裝備全流程設計研發能力的制造型企業,這就決定了北方重工產品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而多樣性和復雜性正是大工匠產生的熱土。
最近,北方重工正在生產一批熱切分剪,裝配精度要求很高,但真正參與過同類產品裝配的人卻很少。穆良雖然年齡不大,但憑借著勤奮好學,已經成長為車間里的技術骨干。可第一次接觸這種熱切分剪,也讓他不知從何入手。老師傅金振東這時候站了出來,在他的講解下,穆良逐步熟悉了產品特點,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他摸到了生產這種產品的竅門。
“我很慶幸自己能工作在北方重工這樣大的企業平臺,只有這種大平臺我才能接觸更多的產品和項目,也只有這樣的大型企業,才能把師帶徒的模式形成制度文化延續下來,我們這些青年技工才能有更大的成長空間和更快的成長速度。”穆良對“師徒制”的感慨頗深。
“我也快退休了,趁著這個機會我想把這種產品的裝配難點和要點都留給年輕人,讓他們一批批地傳下去,最好是在這個基礎上找到更好的工藝和方法。”金振東對年輕工匠們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