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聞
中國工業新聞網|中德專家齊聚創新峰會 論道“數智變革”驅動智能制造
10月31日,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創新委員會第三次峰會暨2022國際汽車數字化與智能制造大會在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會議中心舉行。本次大會以“融合創新加速汽車產業數智變革”為主題,齊聚中德兩國多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和機構代表,聚焦創新驅動,推動中德合作深化拓展,構建國際交流合作新格局。
積蓄創新勢能 創委會成員單位已達152家
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創新委員會(以下簡稱“創委會”)于2019年6月正式成立。由中德兩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社團組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組成,設立工業互聯網、智能裝備、雙元制教育三個專業分委會,包括華晨寶馬有限公司、德國SAP、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弗朗霍夫研究院、西門子集團、東軟集團、新松集團、中科院沈陽分院、東北大學等。重點搭建智庫咨詢、對外合作、學習分享、解決實施、產業發展五大平臺。
10月31日,汽車數字化委員會成立,新增德國FEV、賀利氏信越石英、東軟睿馳、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新成員單位,成員單位總數增至152家。
今年,創委會第三次峰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在沈陽·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和德國海德堡兩地設立分會場。會議期間,中德雙方專家學者圍繞智能制造與智能裝備:關鍵技術與發展趨勢、德國智能制造的現狀與趨勢、中國智能制造“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與進展、中國智能制造“十四五”產業規劃及進展、5G+、工業AI和數字孿生技術在汽車智造領域的探索與實踐、華晨寶馬智能制造的規劃與實踐、面向未來的全球汽車智能制造、中國汽車智能制造現狀與趨勢等主題展開深入交流和高層對話,并在分論壇上就智能制造企業綠色數字化、數字化的汽車研發生產服務一體化、雙元制教育發展、面向下一代汽車的數字化工廠探索與實踐、雙碳背景下汽車的綠色供應鏈構建等問題充分交換意見。
釋放發展潛能 中德園實現經濟總量翻番
本次大會的展館里,眾多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擺開陣勢借助大會平臺向上下游合作伙伴展示企業風采。北方重工作為我國重機工業的骨干企業,以制造大國重器為人們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正是這樣的一個“大塊頭”卻精雕細琢出優質的汽車轉向產品,并裝備了為我國航天事業保駕護航的醫監醫保車。實施混改以來,北方重工在智能化生產制造方面投入大量資金,改造升級生產線,并上線大數據生產系統,為企業的智能制造奠定了基礎。據工作人員介紹,北方重工將結合新技術與自身生產特點,加快推進信息化技術在傳統制造業的場景應用,為我國重型裝備制造行業早日實現智能化生產探索新的道路。
在會場,創委會相關負責人為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蔚來控股有限公司、德國FEV集團、格里勒電纜有限公司、賀利氏信越石英(中國)有限公司等10家中德新成員單位代表進行了授牌。
“中德園為我們提供了周到的企業服務和便利的生活配套。”格里勒電纜技術(沈陽)有限公司總經理文博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里有便捷的交通,地鐵延伸到中德園內;有盍碧璽曼詹外國人子女學校,孩子在學校就讀就可以獲得德國認證的文憑;有積水潭醫院,連接歐洲便利的醫保體系。我們還將不斷加大企業在中德園的投資,向更多歐洲的企業和朋友介紹中德園。”
企業代表口中的中德園,正是2015年12月由國務院正式批復建設的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也是我國第一個以中德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合作為主題的戰略性平臺,上升為國家戰略。園區規劃面積48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智能裝備、高端裝備、汽車制造、工業服務、戰略性新興五大產業。發展定位為沈陽轉型發展的新引擎,中國制造與德國工業4.0戰略合作試驗區,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探索區,國際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創新驅動和綠色集約發展引領區。
目前,園區已引入華晨寶馬、采埃孚、慕貝爾等企業420余家,外資企業127家、德資企業72家,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投資規模達到800億元,生物醫藥產值突破100億元。
堅持數字賦能 打造沈陽轉型發展“新引擎”
作為中國制造與德國工業4.0戰略合作試驗區,近年來,中德園不斷做大做強汽車制造業等主導產業,夯實數字基建底座,推進高品質對外開放,構建與國際接軌的一流營商環境,全力打造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主引擎。
目前,中德園已實現5G網絡全覆蓋,工業領域5G應用場景得到廣泛應用;“星火·鏈網”超級節點(沈陽)啟動試運行;中德企業國際創新孵化中心入駐國內外企業機構30家;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遼寧分院、遼寧省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平臺、紫光中德工業互聯網創新推廣中心等數字服務平臺運營良好;中德創新委員會納入兩國副部長級磋商機制;全球工業互聯網永久會址坐落園區。
通過以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平臺加速集聚和發展空間優勢,中德園正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積極探索體現園區特色的數字化轉型之路,不斷做強做優“數智”經濟。
據悉,中德園成立以來,經濟總量翻一番,實現跨越式增長。2021年,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946.1億元,年均增長19%。全口徑稅收收入完成122.3億元,年均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1.9億元,年均增長29%。先后被國家部委授予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園區、工業互聯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綠色工業園區等稱號。
構建一流環境 開放合作不斷散發“西”引力
中德園不斷拓寬國際交流渠道,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匯聚創新資源。建設德國海德堡、瑞典、日本離岸創新中心,柔性引進人才、項目和資本。累計開展“德國鐵西日”“德企沈陽行”等經貿交流活動130余場。
在科學規劃指引下,聘請德國SBA專業團隊,精心規劃“一中心、一基地、五大產業組團”的產業布局。堅持世界水平、國際標準、中德特色和高點定位,以“一大平臺、五大體系”建設為抓手,建設集政務服務、企業服務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一站式”企業服務中心,夯實知識產權保護、“雙元制”職業教育、“工業互聯網”、融資服務、技術提升服務“五大體系”,打造優質的產業服務生態。不斷提升城市服務功能與品質,園區“四橫八縱”快速路網形成。建設國際社區、青年公寓,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區、建設人才成長型城市。以綠色發展提升內涵,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加快產業綠色轉型。渾河、細河生態廊道靜美蜿蜒,中德公園、天鵝堡、泵道公園、口袋公園“開窗見綠,出門見景”,一個富有國際元素、生態宜居的產業新城正在形成,不斷散發獨特的“西”引力。
在未來發展中,中德園將充分發揮國家級園區品牌和產業集聚效應,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中德兩國經濟技術合作的戰略平臺和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同時,做優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發展空間,建設一個富有國際元素、生態宜居的產業新城。到2025年,中德園將建成國際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園區。在中德雙方的共同推動下,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創新委員會也將成為中德合作的堅實平臺和重要載體,助力中德兩國共話新思路、共謀新篇章。